河南省示范性高中  全国文明校园  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欢迎您!   设为首页        加入收藏       联系我们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校园新闻

寒门六学子

发布人:鲁山县一高    发布时间:2014-12-16    浏览:6814次

寒门六学子
---贺母校鲁高八十华诞  李根成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 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,因此,虽然过得平常,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长存心底。适值母校80华诞,回顾高中三年(1979-1982)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,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光,重新焕发活力,激励自己努力前行。
    我家与母校有缘。作为医生的父亲,1933年生,与母校同岁,崇尚劳动、读书与节俭。他有5个子女,我是家里第一个鲁高学生,在那时也是光荣的事。他的孙辈即我的侄甥辈,已有5人先后毕业于母校,其中2人为在读研究生、3人为在读本科生。下面照片即为今年春节鲁高六学子在赵村乡南阴村老家的合影。


注释:六学子在母校学习年份和毕业班级
后中 李根成 1979-1982,高三(2)班毕业;后右 李少语 2002-2005,高三(5)班毕业;
后左 李德玺 2002-2005,高三(10)班毕业;前中 李婧玉 2007-2010,高三(2)班毕业;
前右 李擎宇 2008-2011,高三(11)班毕业;前左 赵秋月 2009-2012,高三(24)班毕业。

    不言而喻,我家受益于母校良多。因为自己做得不好,所以春节时建议孩子们要安排时间看望老师,想必他们会落实的。我自己则分别在鲁山和平顶山看望了两位授业恩师,以稍减缺憾。高中作文对我是难点,三十余年过去,难度有增无减。现斗胆写点东西,因都是事实,略表情感,估计阅者不笑话。若恩师们的教诲及思想竟能对在校同学有所裨益的话,则幸甚!
    1979年我14岁考入鲁高,初入学时天不亮就背着被子和磨好的粮食从家里出发,走18里山(河)路到兴州(国贝石),花一元四角坐班车到鲁山。当时分在一(6)班,班主任为岳永煜老师。岳老师大学毕业不久,25岁,神采奕奕,油生敬意。岳老师教语文,讲赤壁之战,极赞赏鲁肃,称其大局观好,长者风范。他在校内住,对同学关心照顾细致周到,亦师亦友,所以班风优良。1984年岳老师来信夸奖我们82届同学,同时一学弟也考入同一高校,老师来信嘱咐给以帮助,其中一句“他乡遇故人,也算是一桩快事”至今难忘。由于此信突出表达了老师爱学校、爱学生的情怀与谦和品格,特附影印件于后。这些年疏于联系,老师前年不幸辞世也未能送别,深感悲痛和遗憾,但他的音容笑貌永存我心。
    焦天顺老师是我们82届高三(2)班的班主任。焦老师本是教体育的,但对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视,同学们非常敬服。不但高中在校时聆听教诲,此后工作时也得到过老师指点,这里摘录焦老师89年3月7日来信中的几句话:“参加工作后和学校的生活可不相同了,除了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,还要注意搞好同志们之间的关系,领导之间的关系,另外在政治上要力求上进,不要以为自己是搞业务的,忽视政治上的进步,以免将来吃亏。”可惜学生鲁钝,未能深刻理解老师教诲,多年来我行我素,至今碌碌无为,辜负了老师厚望。
    数学是主科,难忘吴玉峰老师。45分钟的课,5-10分钟用于概念、定理解释,25-30分钟集中于综合例题讲解,留下10分钟给同学们提问、做作业,从不拖堂。不拖堂对上午第四节课尤其要紧,因为不少同学盘算着听评书《岳飞传》、赶紧排队买饭菜了。由于预习过了,加上老师讲解清晰,学数学有趣而不觉吃力。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,现在想来,老师在台上言简意赅、举重若轻,此前的备课不知费了多少心血。
    当时改革开放不久,英语师资缺乏,我高一才开始学英语,两周后26个字母还默写不下来。周福提老师任教后,因为经常被提问和鼓励,似乎开了窍,学习兴趣增加,竟然学得还可以。现在的工作中,涉及与欧洲企业的合作,时常用英语,而基础还是在高中时打下的。
    李醒新老师教政治,条清缕晰,引人入胜。前些年在上海见面时已任一高校长,但还觉称呼“李老师”亲切。
    老师们为人师表,传道授业解惑,兢兢业业,学生感激不尽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    高二第一学期结束时,进行分班,就从(6)班到了(2)班,授课老师和班主任几乎全部调整。但高中三年校区未变、宿舍未变、食堂未变,校长也未变,那就是闫书祥校长。
    难忘闫校长讲张良故事,诠释尊师重教与成功的关系,实为生动的思想教育课。闫校长亲自录音,铿锵有力,抑扬顿挫,学校多次广播,堪称盛况,感人至深。后来读《史记》,方知其出处,这里摘录司马迁《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》有关文字以充本文字数:
    良尝闲从容游下邳圯上,有一老父,衣褐,至良所,直堕其履圯下,顾谓良曰:“孺子,下取履!”良愕然,欲欧之,为其老,强忍,下取履。父曰:“履我!”良业为取履,因长跪履之。父以足受,笑而去。良殊大惊,随目之。父去里所,复还,曰:“孺子可教矣。后五日平明,与我会此。”良因怪之,跪曰:“诺。”五日平明,良往。父已先在,怒曰:“与老人期,後,何也?”去,曰:“后五日早会。”五日鸡鸣,良往。父又先在,复怒曰:“後,何也?”去,曰:“后五日复早来”五日,良夜未半往。有顷,父亦来,喜曰:“当如是。”出一编书,曰:“读此则为王者师矣。後十年兴,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,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。”遂去,无他言,不复见。旦日视其书,乃《太公兵法》也。良因异之,常习诵读之。
    回忆当时,多数同学住校,尽管时间紧,但是早上跑步和早操是必须的,这不但有益于身体健康,而且有利于意志磨练。晨练后早自习神清气爽有效率,自习后再用早餐吃得香,真可谓一日之计在于晨。至今不睡懒觉、重视早餐,实源于高中养成的习惯。高中三年中曾在校门值班站岗一天,颇有主人翁感。1981年学校组织收看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电视实况转播,弘扬爱国团结拼搏精神,仍记忆犹新。
    高中三年不但学到了知识,还建立了深厚的同学友情。20世纪80年代,不说手机了,就是电话联系也极少。同学联系靠写信,新年时互寄明信片表示问候和祝福,我至今还保存的同学书信和明信片有一百多件,鉴于同学们的良好发展,都快成文物了。由于先学一年德语,我本科读五年,到大五时,父亲供给已颇不够用,又没搞勤工俭学,所以就向正常四年已毕业的丁更、王庆伟、杨海涛同学求助,那时的几十元何止是雪中送炭!在江河厂、在鲁山、在平顶山、在郑州都有落脚地,在天津、在秦皇岛、在无锡,都有同学在。这些年回家,没少麻烦张聚文、杨小林、李志宏、李元发、常新峰、金鹏华等同学。现在每到春节,即使不见面,也能收到同学们的短信,体验被记起的幸福。
    母校是学子的精神家园。去年底82届校友的成功聚会即是一例。王培忠老师以“小概率”理论,寄望接近“知天命”之年的同学们以“旷达”心态面对人生。这是同学们离开母校后接受的重要一课。再次感谢老师!并祝身体健康,心情愉快。
    记得有次校庆时,宋熙然校长讲话,讲办学的艰难,讲老师的坚守,讲着讲着就哽咽流泪不止,令人动容。正是凭着这种坚守,学校一步步发展进步,空间扩展了,规模变大了,质量提高了,桃李满天下,并正朝着中原一流名校的目标迈进。
80华诞,母校已创造了辉煌,明天一定会更好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--2013年2月于上海
作者简历:1979-1982 河南省鲁山县高级中学,1987、2003先后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,现工作于上海孟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