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示范性高中  全国文明校园  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欢迎您!   设为首页        加入收藏       联系我们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校园新闻

中学生活琐记

发布人:鲁山县一高    发布时间:2014-12-16    浏览:5709次

中学生活琐记
鲁山一高教师  李树楷
 
    一九五三年秋,我考入了鲁山第一中学(也就是现在的鲁山一高),当时学校只录取了不足200名新生。我在这里完成了初中到高中的全部学业,度过了值得永远回忆的美好岁月,在这里打下了科学知识的基础,在这里,塑造和勾画了新中国一代新人的雏形。
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虽然年代久远,但时间没有抹光我心中的记忆,中学生活的许多小事都在心里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当时正值建国初期,社会呈现一派崭新景象。夜不闭户,道不拾遗,人民群众欢天喜地,海外许多知识分子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,丰厚的待遇,纷纷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,准备建设自己的国家。
    学校自然是一个培养新中国建设人才的重要之地。学校的情况与今天的状况也有很多不同之处。我记得很清楚,报名考学很简单,什么都不须带,也没有一位家长送学生,学生都是自己来到学校自觉排队报名,从校园内的颜碑亭一直排到校门口,惊奇的是,当时并没有人维持秩序,那时的学生怎么不知道拥挤。录取时并没有通知书,只在大成殿东墙布告栏里粘贴了录取榜示,学生来看看有自己的名字,知道被录取了,很高兴。如果没被录取,谁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再来上学。
我们接受的是德、智、体全面发展的教育,追求的“三好”学生标准是“学习好、工作好、身体好”。对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学习都一样重视,并不分哪是主科,哪是副科,对音乐、美术课还格外重视,因为每周只有一节课。体育课进行的是劳卫制锻炼,若百米不及格,可用跳绳来代替,引体向上不行俯卧撑可代替。课外活动更是精彩,前半时在操场,摃子木马器械操,分组锻炼,下半时课外阅读,统一借阅的书有吴运铎的《把一切献给党》、方志敏的《可爱的中国》、高玉宝的《我要读书》等等,同学们谁都读过,甚至多遍。像《母亲》、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》等外国作品,也都在中学时代读过了。
    当时生活非常困难,但同学们并不怎么介意,全校师生中没有一辆自行车。学生大都一人一条被子,没有见谁有枕头,冬天同学们大多合铺而睡。对健康倒是很重视,提倡人手一盆一巾制(洗脸用的是六分钱一个的小瓦盆),盆都整齐的放在教室门前。冬天,值日生提前起床,从茶炉房打回一桶热水,每人一碗洗脸用。个人都用自己的脸盆,瓦盆虽差,但一个也不会丢,一个也不会烂,甚至能用到毕业。当时鲁山还没有电,教室里早晚自习用的是汽灯(灯芯是石棉,燃的是煤油),相当于现在一支40瓦的电棒,可是学生中没有近视眼,因为坐姿和握笔姿势正确,很不容易近视,全校只有一个戴眼镜的学生。
    大多数学生都在学校大伙吃饭,每人每月七万五千元(旧币,合现在的7.5元)伙食费,家庭困难的同学享受三万、五万元不等的助学金。每餐都是排队由炊事员打饭,小米饭养活我们成人,玉米糁养活我们成长,五人一小盆菜,大都是萝卜、豆芽、韭菜之类,吃豆腐就是改善生活。当时同学们都很会吃饭,一会儿就把菜吃完了,只剩下菜汤,菜汤那是绝对不会真正剩下来的,谁要想喝,都不好意思独享,想起来很可笑,想喝,他必须让一让大家,同时要把盆端起来,给这个到一点,给那个到一点,最后才能一下子倒进自己的碗里,可想而知,我们对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诗句理解得是多么深刻。所以,倒饭菜的事不仅从来没有见过,也是从来没有想过的事。
    当我们风华正茂,满头黑发时,没有用过梳子,成年累月几乎不曾换过什么衣服。改革开放后,忽然讲究发型,还要西装革履,打领带,我们不禁叹息这时代来的太晚了。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中学时代学校、老师培养了我们,奠定了继续深造的知识基础,使我们有能力服务社会、服务人民,不少同学走上了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岗位,我有机会在鲁山一高任教几十年。
    现在鲁山一高与昔日相比真是天壤之别,我们衷心祝愿今天的同学们学习更好,将来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