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示范性高中  全国文明校园  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欢迎您!   设为首页        加入收藏       联系我们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校园新闻

高 中 纪 实

发布人:鲁山县一高    发布时间:2014-12-16    浏览:7971次

高 中 纪 实
鲁山县教育体育局   禹宪民
 
学   校
    1973年春节过后,我升入了高中。开学后,先在二高院内上了一个多月课,4月中旬,同学们抬着桌子,搬到了现在的一高院内。
    那时,鲁山一高的建筑和现在根本是两回事,我就以图书馆(崇圣祠)、大成殿为中轴来回忆一高的旧貌:图书馆和四十年前没有变化,但当时的大成殿已风烛残年,摇摇欲坠,大成殿门前是一个土台子,凡学校集会、演出、都在这个台子上举行,台子前广场两侧有两排东西屋,各有5间,为教师办公兼住室,东屋后面一条路,路东有三排砖瓦结构的教室,一排两个教室,我班的教室在中排西头。图书馆东跨园是女生宿舍和教师住室,马菊佛老师等在这小院办公居住。图书馆西是一条通往后门的沙土路,路南有一排教室及教师食堂。路北两排房子,南边一排是教师办公室,北边一排是闫书祥校长、宋熙然主任居住办公的地方。大成殿西,有两排教室。大成殿前是学校大操场,我们搬去时坑坑洼洼,因前几年是一个部队的停车场。我们每天下午都是劳动课,干了很多活,去南河背沙垫操场,在刘福朝老师指挥下,利用院里的烂砖头,铺出了好几条甬路。操场西,南北一长排男生宿舍,宿舍后边是学生食堂,操场靠南还有一排房子放体育器材,高廷敏老师、焦天顺老师在这一排居住办公。颜碑亭在操场中间,常年敞开着门。亭北面放一大块青石条,打球累了在此休息最惬意。学校还有一个南菜园,在城壕南岸,学校西南角有一个小树园,复习时经常在此背书。
老   师
    我们上高中开设的课程是:语文、数学、政治、物理、化学、农植、英语、体育、音乐。任我们语文课的老师有:王保国、刘英敏、韩逊、孙德高,数学老师有:孟宪英、程天锡、马菊佛,政治老师是张沛军、张基贤,物理老师韩永华  、赵明远  ,化学老师吴书霞,农植老师包玉修、曾子良,英语老师陈润聪(兼音乐课),体育老师焦天顺。虽时间过去四十多年,但有些老师的教学精彩片断还记忆犹新。一天程天锡老师上课,把课本和教案往讲台上一放,脱口而出:“咳嗽加感冒,允许我戴口罩”。最值得回忆的当属马菊佛、韩逊二位老师,马菊佛老师是郑州市人,原是河大教授,五七年被定为右派,下放到鲁山,原在张店高中任教,74年,张店高中合到一高,也随之到一高。记得马老师是我们最后一期的数学老师,每天上课,课本往讲台上一放,开始讲故事,有抗日时的经历,有对时政的评价,有介绍郑州公园消闲的故事。等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时,他右手把左手戴的手表推到高的不能再高时,或是右手把左手袖子卷到不能再高时,一转身,开始上课。讲课时间不超过5分钟,讲完课最后一句话是“都听懂了吗”,大家说“听懂了”。“好,留作业”。他手里拿一支红复写笔,边走边改作业,下课时间一到,同学们作业做完了,他也改完了,宣布下课。在他任课期间,数学课学的最轻松。比如数学最后一节是参数方程,在当时高中阶段是较难的,但他上课时轻松地说道:“参数方程就是这个方程题你解不出来了,很简单,把它再放一个数,这题就能解了,这就叫参数方程”。在他这种轻巧地引导下,同学们很自然地掌握了解题的方法。在十几年后,我踏上讲台,才深深地为马老师这“五分钟精彩教学法”折服了。另一位韩逊老师,他是我的恩师。我们刚搬到一高,除了平整操场外,还有一项任务是在图书馆整理图书,在韩老师带领下,我们把一本本图书从尘土中挑出来,分类上架,我这个农村孩子第一次接触这么多书。韩老师给我们介绍图书的种类,如何分,并且推荐我们怎样读书,怎样爱护书,我一直保持到今天的读书习惯就源于最早韩老师的启蒙。韩老师耳聋,上课和马菊佛老师截然不同,韩老师是传统的儒学教法,如教文言文《愚公移山》,他先是范读,再领读,领读不只一遍,再讲,留的作业就是让背,一篇篇文言文就是他这样教出来的。几十年后,我仍有背书的习惯,源于韩老师这种教法。
    吴书霞老师、孟宪英老师教学一丝不苟,包玉修、张沛军老师教学风趣十足,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同   学
    我们高二(3)班同学有42个,学生家庭出身多种多样,有农民、工人、干部、烈士、军人、医生等等。班长范富强,学习委员李俊智,生活委员李延坡,文体委员谢鲁增。有学校篮球队队员梁彪、曹鲁娥。当时我校的男女篮球队经常代表许昌地区到外地比赛。每天小预备铃响后,安小欣用她那甜美的嗓音领唱:“要学那一二”同学们都开始唱: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”
    提到安小欣,她的长相很特殊,当时没啥印象,后来,我读《红楼梦》时,读到曹雪芹对薛宝钗肖像描写那一段文字,安小欣的面容突然闪现在面前。我的前排坐着霍云瞧,经常穿一件洗的发白的上衣,背上缝一个占上衣后背一半的补丁。班里有一个奇才谢鲁增,一次文艺表演,他上台拿几个碗、一双筷子,把碗一溜放好,用筷子敲出一首《我是一个兵》的乐曲。还有一次,他手握一根竹笛,硬是一口气吹完《扬鞭催马送粮忙》的曲子。今年我见着鲁增,说起这事,他说,他在省粮校毕业时,学校有两个留校名额,其中一个就有他。他说我当时跟学校没有任何关系,就是在一次演唱会上,演奏了这首曲子,博得了满堂彩。还有个奇才梁吉民,现在搜狗输入法,早在我们上高中时,由梁吉民发明并已口头使用。回忆同学们的事,我在这不多写,留下空间让每一位高二<3>班的同学用自己的回忆去填补。
    我们班毕业的时间是1975年5月,是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之中离开了鲁山一高。恢复高考制度后,在77年78年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同学有:刘宏业、孟宪明、何树森、许瑞超、霍云瞧、谢鲁增、刘月利、王柏晓、禹宪民、郭英敏,升学比例是4:1。
    在鲁山一高毕业一晃近40年,一高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到了生活必备的知识,更重要的是一高这一文化符号,她教给我们的永远是一种生活的动力。我们为自己是一名鲁山一高的学子感到无尚的荣耀!